千红网 新编京剧新声成都上演讲述京剧入川历史
9月29日晚,成都市京剧研究院新声剧场座无虚席,新编京剧《新声》在此首演。舞台以巨幅巴蜀地图作背景,铜锣一响千红网,观众被带回1938年的长江码头:旦角江素云率江家班沿水路入川,船头高悬“抗战募捐”条幅,京胡与川江号子交织,首次把“京剧入川”的曲折历史搬上京剧舞台。
编剧潘乃奇在首演前的发布会上介绍,剧本历时三年完成,以成都市京剧院已故艺术家蒋叔岩、段丽君等口述史为原型,查阅了四川省档案馆《陪都京剧团演出呈报表》、重庆图书馆《厉家班日记》等两千余份史料千红网,力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剧中江素云与师兄关常生从武汉到重庆的逃难线路,与1938年厉家班、新又新剧院的实际迁徙路线完全重合;关常生牺牲前写下的“川江呜咽,新声不绝”八字,也取自1940年成都《新新新闻》对京剧义演的报道标题。
全剧分为“入川”“求生”“融川”“新声”四幕,时间跨度八年。第一幕以史料记载的“宜昌大撤退”为起点:江家班原乘“民本轮”溯江而上,因日军轰炸改走陆路,经涪陵、江津至成都,全程耗时四十七天,与真实行程一致。第二幕“求生”再现四川本地剧场的行业竞争——川剧“罗二爷”因担心京剧抢观众,一度将江家班拒于华瀛舞台之外,这段冲突取自1941年成都梨园公会调解京川两剧种“争台口”的会议记录。第三幕“融川”中,江素云以《拾玉镯》身段融入川剧高腔《秋江》水袖,赢得川剧艺人认可,这一艺术融合的细节,源自蒋叔岩1985年口述“川京两下锅”的回忆录。
展开剩余50%音乐设计同样具有考据价值。作曲蓝天保留了原版《贵妃醉酒》四平调旋律,但在过门加入川剧锣鼓“赶锤”,形成“京腔蜀韵”的独特声腔;舞台两侧的乐队也首次采用“京胡+川剧盖板子”混合编制,这种形式在1944年成都“抗战京剧大联唱”中曾有记载,此后失传七十余年。
导演胡筱坪在排练日志中透露,剧组曾走访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确认抗战期间成都共有京剧团体十一个、川剧团十九个,双方在1942年至1945年间联合义演达六十七场,募得抗战资金折合当时法币三百余万元,这些数字被直接写入第四幕台词。剧中出现的《抗战忠魂》唱段,则复刻了1943年成都春熙路大舞台京剧义演的节目单,唱词“黄浦江头血未干,嘉陵江上起狼烟”一字未改。
首演当晚,当舞台后屏打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字幕,江素云率京川两班艺人合唱《凤还巢》选段,台下十余位白发苍苍的老艺人起身鼓掌——他们正是成都市京剧院1950年建院时的第一批学员。92岁的李慧仙老人告诉记者:“我当年跟着师父从重庆坐船来成都,戏箱上写的‘抗日救国’四个字,和今晚舞台上的一模一样。”
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宋军介绍,《新声》已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下一步将赴重庆、昆明巡演,并计划在上海逸夫舞台加演抗战胜利纪念专场。研究院同时启动“京剧入川史料整理工程”,将把此次创作过程中收集的口述史、老戏单、募捐账簿等一千余件实物数字化千红网,向公众开放。
发布于:河北省双悦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恒盈配资 数据中心柴油发电机, 谁是盈利最强企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