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鑫所 寒刃无衣:27军将御寒衣物留临江,入朝未战冻饿交加,80师一夜掉队600余人
据《 志愿军第27军对长津湖地区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的后勤工作》记载,27军在临江补充时,决定组织部队轻装牛鑫所,多带粮食弹药。
在轻装中,部队将刚补充的部分棉大衣、绒帽、棉被和全部棉手套留于临江……
第27军辖4个步兵师(第79师、80师、81师、94师)及1个炮兵团(第16团),共50,501人、枪17,000支(挺)、炮550门。该军长期在华东地区作战,缺乏寒区作战和对美军作战的经验。部队10月上旬在泰安地区整编期间,每人发温区棉衣1套、棉帽1顶、单皮鞋1双、布袜1双、毛巾1条。军后勤领到白袍衣2,400件,伤员替换棉衣3,404套、棉被3,000床。10月12-14日,27军各部陆续抵达临江,开始补充军需补给,当该军得知负责朝鲜东部地区志愿军后勤保障的第2分部是刚组建的,机构不健全,物资尚在筹措时,遂决定组织部队轻装,多带粮食弹药。在轻装中,部队将刚补充的部分棉大衣、绒帽、棉被和全部棉手套留于临江,仅携运枪弹2个基数、炮弹1.5基数、给养5日份。
此时,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该军受到极大鼓舞,全军士气旺盛,决心打好出国第一仗。但因情况不明,有轻敌思想,部分同志认为“一条干粮袋打到南朝鲜”。还有部分同志误认为朝鲜东北部的气候和辽南差不多,对进入寒区作战面临的问题估计不足。
入朝后,部队迅速向集结地域开进,由于寒流袭来,气温骤降,大雪封山,发生大批冻伤,仅第80师第一天就发生冻伤700余人。同时,途中又遭敌机轰炸扫射,损失汽车39辆,民工逃亡过半(到集结地域仅剩1,200余人、担架170副)……由于任务紧迫,加之缺乏经验,对全军的防寒工作没有进行检查和督促落实,对第81师后勤部提出的防寒建议没有引起指挥员的重视,军后勤部拟制的《冻伤预防》指示和《防冻细则》也未能及时下发。
笔者还找到一份电报,也证实了上述情况。
1950年11月10日,志愿军司令部转发了27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潜天给高岗、贺晋年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
该电显示,27军入朝之初,尚未开战,即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尤其是保暖和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冻伤,吃不上热饭的普遍情况。
志愿军司令部转第二十七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潜天给高岗、贺晋年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原文如下:
转第二十七军关于后勤供应问题报告
志愿军司令部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十日牛鑫所
此次入朝,因主观上对入朝作战困难认识不足,经验缺乏,准备不够,且正值严寒天气,军之运输力(车辆与驾驶员)量少质低。故入朝后在供应运输与生活上产生如下困难:
一、保暖问题
自临江出发天气变寒,部队之棉帽、皮棉鞋、棉大衣均未发齐,棉手套末发,行军途中又多露营,故因冻溃伤手足(冻裂、冻肿、冻起白泡),不能行走者已达五百余名,并有发生呆窝病症,已冻死两名。因此,掉队人员较多,仅八十师一夜即掉队六百余(该夜最冷,行程最长,五十里山路无民房)。我们曾规定轻掉队者应收容跟进,重者组织休息一定时间再走,并派担架照顾,然担架员亦多冻坏,照顾一个掉队五个。
二、生活问题
按原定行程携带五天食粮现已用完,当地粮站无粮,后运输力不足,且行进途中无房住宿,吃不上熟饭。尤其缺少蔬菜,故部队生活不好,体力受很大削弱。据反映哪个部队哪天能吃上熟饭,当晚掉队的即少。
三、上述困难存在的重要问题是运输力不足
职军现有之汽车仅二十部可用,如按兵后指示,兵站、二分部一百五十部卡车负责职军的运输(实际只有一百一于部现全力供应二十军),共一百七十部(每部两吨)计算,全部使用需五天往返一次,仅可运输六十八万厅。面本军除在临江有二百五十万斤弹药(由二分部拨给重五轻一加我军自带的两个基数)和全部补齐之装备(达二十万斤)外,仅粮秣蔬菜每日即需十七万斤,五天共需八十五万斤。对除尚缺十七万斤的运输力,如以二分部现有一百一十部,加军本身的二十部计算,五天仅能输送五十二万斤,尚缺三十三万斤的运输力(此尚不包括途中可能的损环)。
故运输力相差悬殊,且天雪地滑,将有停运之危。按上述情况,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这些问题虽不能一时解决,我当号召部队忍受艰苦,然领导上需通盘考虑作长远打算。当前急须解决的问题:
(1)首先是粮食,我们已告部队没有命令不得动用干粮,但需后方全力运输。蔬菜长期不吃不行,现在当地可以买到极少数的猪肉和地豆子。食盐需就地购买一部,加上罐头吃也需运输渡江解决百分之二十,每日还需从后方输入一百零四万斤。
(2)保暖物品,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皮棉鞋和手套。在未领到前,临时补救办法是以连为单位抽出三床棉被改作手套,先尽量给士兵发,但需上级及早补齐。
(3)弹药需早运到牛鑫所,以利战斗。为此特建议除二分部全力为我军运输外,并望据上述缺数配足运输力。
据《 志愿军第27军对长津湖地区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战斗的后勤工作》记载,长津湖地区道路稀少,仅有的道路多为盘山道,坡度大,路面窄,曲半径小,加之年久失修,积雪路滑,部队行动和后方运输十分困难。
图片
我方主要道路有3条:由三浦里经德实里通往新兴里为唯一纵向二级公路;由德实里经仓坪里通往柳潭里为乡村土路,需经整修,汽车方可通行;由袂物里至西于水里,因受冰雪封阻,汽车只能至袂物侧里。道路上的桥梁均被敌机炸毁。
该地区接近朝鲜半岛东北海岸,地处高山,受寒流影响很大,九月下旬开始降雪,山腰积雪较厚。作战期间,气温在零下30℃左右,最低达零下40 ℃,给后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图片
一、极寒环境下的生存危机部队自临江入朝即遭遇零下30℃极端天气,防寒装备缺口触目惊心。
27军在行军途中,人员大量冻伤,运输被服的车辆,除个别送到少量棉大衣和部分鸡毛被外(团以上干部),其它均在途中发生故障,暴露了防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对此,27军后勤部来取紧急措施:一是派财粮科1名副科长驻第二分部前指,申请补充冬装,二是派军实科副科长率2名科员返回临江军留守处,组织前送车辆捎运部队轻装的被服,三是派1名科员参加军指挥所,及时了解和反映部队军需物资的保障情况。
虽经多方努力,但被装未能及时送到,该军战前仍缺大衣、棉鞋65%,棉帽34%,手套100%。
图片
二、断粮威胁作战体系
27军在行军途中,于第2分部的慈城、佳山洞兵站补充了部分给养,但由于其建立不久,物资储备不多,故未补齐途中消耗。
该军到达集结地域后,干粮不足3日份,粮食除第80师有2日份外,其余均是现补现吃。根据战斗任务,军后勤部要求各师在战斗发起前给养必须达到5日份(生3、熟2),并要加强管理,节约粮食,战前干粮不得食用。
二十四、二十五日,第2分部给该军前送了粮食2日份和部分副食品。军后勤部立郎补充给各师。同时,军后勤部一面组织第81师就地借粮2日份;一面派供应科2名科员在沈阳采购副食品。
二十六日,第80师、81师给养储备己达5日份,但第79师仍不足5日份。
三、运输系统的结构性崩溃
到达集结地域后,27军后勤仅剩汽车6辆。
为迅速完成物资补充任务,军调炮兵第16团汽车十余辆加强运输力量。战前,第81师的物资由军负责前送至中江里,然后由该师倒运至团。第79师、80师的物资由师自领。战中,分部负责前送至德实里;军负责由德实里前送各师。如果军至师的道路不通汽车,则由师自领。为保证后方道路顺畅,军令第79师抢修德实里至云水庄的道路和德实里大桥,令第81师抢修袂物里以东的道路。
同时,鉴于上级于临江补充的第一批民工担架队逃亡过半,二十三日请领的第二批民工担架队(担架150副)入朝途中也全部跑失。
27军组织各师、团将轮训队一部编入人力运输队,并借用朝民爬犁3000副、担架300副,以弥补运力不足。
各运输分队在运输中针对敌机封锁和雪地路滑的困难采取不同的措施。为了克服雪地路滑,汽车分队用铁丝代替汽车防滑链条;运输人员用稻草绳代替铁脚码,加快了运输速度。为了战胜敌机封锁,白天,人员反穿大衣,车、马覆盖白布;夜晚,严格灯火管制,及时清除雪路上的行车痕迹牛鑫所,以便隐蔽地进行运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双悦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