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冠策略 顶级门阀之琅邪王氏:魏晋时期达到权力巅峰,与司马氏共治天下
琅邪王氏作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其源于秦朝大将王翦,西汉王吉以后成为经学世家,子孙王骏、王崇接连位列三公,形成“累世公卿”,后经东汉至魏晋时期成为顶级门阀,并于东晋时达到顶峰,史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又经南北朝和隋唐鼎冠策略,至唐末五代后才走向衰弱。

源于秦朝大将王翦,西汉时成为经学世家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乃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当时人称“王家”,其子孙遂以“王”为氏。宗敬的十五世孙便是秦朝大将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皆为秦朝大将,乃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
秦末天下大乱,王翦之孙王离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之后王离的长子王元为躲避战乱“迁于琅邪,后徒临沂”,成为琅邪王氏始祖;王离次子王威一脉,则在传至九世孙王霸时,迁居太原,成为了另一门阀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元在琅邪安家后,其家族最初也是默默无闻,直到其四世孙王吉时,家族才迎来发展。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主流,少时好学的王吉,以“兼通五经”而闻名,乃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
王吉经举孝廉入仕,先任若卢县丞,后迁任云阳县令,于汉昭帝时担任昌邑国中尉,辅佐昌邑王刘贺,曾多次劝谏刘贺。汉昭帝驾崩后,大将军霍光迎立刘贺为帝,王吉随从刘贺入京,此后又多次劝谏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事,仍未被采纳。后来刘贺被霍光所废,其臣僚多受牵连获罪,王吉因多次劝谏而幸免。
汉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王吉为官清廉且克己勤俭,以致为官多年的他,辞官归乡时如同普通百姓一般。汉元帝时,朝廷再度召王吉为官,可惜王吉因为年老而病故途中。

王吉生子王骏,王骏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春秋》,经举孝廉为郎官,后又跟随梁丘临学习《周易》,先后出任谏大夫、赵国内史。其父王吉因昌邑王刘贺牵连获罪后,王骏曾在父亲要求下称病辞官,后于汉宣帝时被重新起用,历任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等职。
汉成帝时,王骏被外放为京兆尹,于鸿嘉元年(前20年)四月出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后卒于任上。王骏为官清廉,官声极好,史学家班固甚至将王骏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等人。
王骏生子王崇,其历任刺史、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左将军、大司空等职,爵封扶平侯。后来,朝中王莽专权,王崇无力回天,为保名节而称病辞官鼎冠策略,却未被批准,后被毒杀。

自王吉以后,琅邪王氏开始成为经学世家,祖孙三代不仅皆有贤名,而且由于累世公卿,家族也由此逐渐发展壮大。然而,由于新莽以来的战乱,其家族却再度沉寂,只以经学传家,而少有子弟入仕,王崇的孙子王仁虽然曾担任青州刺史,但王仁之子王融却又多次拒绝征召,始终不曾入仕。
汉末魏晋家族崛起,逐渐步入顶级门阀
东汉中前期,琅邪王氏家族始终较为沉寂,直到东汉末期,家族才再度迎来崛起,而这则源自于王融的两个儿子王祥和王览,兄弟二人不仅秉承家学,而且皆以品行出众而闻名天下,其中王祥以“卧冰求鲤”被载入《二十四孝》,而王览则以“王览争鸩”被载入《二十四悌》。

东汉末年,时局混乱,王祥带着弟弟王览南下庐江避乱,隐居二十余年,虽然由于两人名声在外,州郡多次征召两人入仕,但皆被他们所拒。直到魏文帝时,徐州太守吕虔征召王祥为别驾,王祥这才在弟弟的劝说下前去赴任,吕虔则将州政全部委托于他,王祥于是讨伐贼寇、教化百姓,使得州内清静无事,深受当地吏民拥护。
此后,王祥被举为秀才,出任温县县令,累迁为大司农。曹髦即位后,王祥因定策有功而获封关内侯,拜为光禄勋,此后又先后迁任司隶校尉、太常,封爵万岁亭侯。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因讨伐司马昭而被杀,王祥闻讯痛哭不止,不久后迁任司空,四年后又升任太尉,进封睢陵侯。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王祥被拜为太保,不过他却以年老多病为由多次请求逊位,但皆被司马炎所阻,直到其坚决请辞,这才同意。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逝,终年八十五岁。

王览作为王祥之弟,两人虽是同父异母,且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但关系却极为要好。王祥因为母亲薛氏早逝,遭到继母朱氏(王览生母)嫉恨,不仅在丈夫面前中伤王祥,甚至经常对其施以虐待,王览始终护持着兄长,得知母亲有意毒杀王祥后,王览更是不顾危险的争抢毒酒,并为兄长尝菜。
在兄长入仕之后鼎冠策略,王览这才接受本郡征召,后历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等职。司马炎咸宁年间,王览被拜为宗正卿,但不久王览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请辞,以太中大夫之位归老,后于咸宁四年(278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在王祥与王览兄弟的努力下,凭借着道德声望和政治实绩的相结合,琅邪王氏终于从地方豪族迈入中央门阀,并逐渐跻身顶级门阀行列。
王祥生有五子,其中次子王夏、四子王烈和五子王芬早逝,长子王肇曾在西晋担任骑都尉、给事中,三子王馥则官至上洛太守,袭封睢陵郡公,王馥之子王根则官至散骑郎。不过,相较于兄长王祥,王览的后代不仅子孙众多,而且更为杰出。
东晋时期步入顶峰,隋唐以后逐渐衰弱
真正让琅邪王氏达到权势顶峰的,正是王览这一脉。王览先后育有六子,其中长子王裁官至抚军将军长史;次子王基迎娶了匈奴中郎将羊济之女(出身泰山羊氏),官至治书侍御史;三子王会官至侍御史;四子王正迎娶了淮南太守夏侯庄之女(出身谯郡夏侯氏),官至尚书郎;五子王彦官至中护军;六子王琛官至国子祭酒。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西晋统治崩溃,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举族南迁避难,史称“永嘉南渡”,王氏家族亦举族南迁至建康。
在南迁的士民中,王氏乃是最早的一批,早在东海王司马越执掌西晋大权时,王裁长子王导便劝说与自己交好的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出镇建业,并取得东海王妃裴氏的支持。
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司马越改任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等职,让其出镇建业,王导追随其一同南渡。此后,王基长子王含和次子王敦、王正次子王廙和三子王彬、王会长子王舒等人相继南下,投奔司马睿,协助其在南方建立基业。
永嘉五年(311年),汉赵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北方随之陷入战乱,琅邪王氏其余成员于是携宗族老弱、部曲佃客举族南迁,彻底放弃北方根基。

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于建业即皇帝位,建立东晋政权。琅邪王氏众人早年便与司马睿交好,在其南下后又积极帮助其开创基业,对其拥有拥立之功,因此在其称帝后,琅邪王氏家族在东晋的地位举足轻重,王氏家族子弟也纷纷得以入朝,或在中央朝廷位居要职,或在地方镇守一方,其家族声望地位是其他家族根本无法企及的,以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王氏掌权初期,王导居内辅政,王敦居外掌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司马睿愈发不满王氏的骄横,意图削弱王氏势力,为此提拔刘隗、刁协作为心腹,试图瓦解王氏军权,此举引发“王敦之乱”,王敦于永昌元年(322年)起兵攻占建康,杀死戴渊、刁协等,刘隗逃奔石勒,此举虽然暂时强化了王氏权势,却引发皇室与其他士族忌惮。

永昌二年(323年),晋元帝司马睿忧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即位,王敦再次起兵,然而此举遭到王导坚决反对,并将王敦驱逐出族谱,王敦最终身死兵败。此后,朝廷没收了王氏在会稽的盐场和庄园,切断了其经济命脉,又推行“荆扬分治”,将荆州兵权改授寒门将领陶侃,使得王氏丧失了军事垄断地位。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作为琅邪王氏在东晋的灵魂人物,他的去世直接导致王氏逐渐走向下坡路,虽说王氏族人仍有大量子弟在朝中任职,但却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领导南北士族联盟。

与此同时,庾氏家族却开始凭借外戚身份崛起,庾冰在王导和兄长庾亮去世后,执掌东晋朝政,为了巩固权力,他大肆排挤王氏家族,例如王导的次子王恬在守丧期满后,重新入朝的他便被发配到了豫章郡担任太守,虽然由于王允之(王舒次子)的极力反对,被改任为了吴郡内史,但王允之却被解除江州刺史之职,王氏由此彻底丧失军权。
咸康八年(342年)十月,作为家族砥柱的王允之去世,此后王氏再无能力影响军政大局。
“淝水之战”后,谢氏家族迅速崛起,琅邪王氏多与谢氏家族联姻,此举虽然一定程度延续了王氏家族的地位,但也因此逐渐成为谢氏附庸,丧失了独立政治话语权。刘裕建立南朝宋以后,曾经辉煌一时的门阀政治逐渐衰落,琅邪王氏也随之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成为了声望高于实力的家族。

隋唐以后,随着天下重归一统,部分琅邪王氏族人迁居关中,例如王导的八世孙王褒,南梁时官至吏部尚书、右仆射,当西魏攻破江陵后,他又转仕北朝,后官至北周宣州刺史,而王褒的曾孙王方庆(本名綝),则在唐朝时位列宰相。王方庆的五代孙王玙和八代孙王抟也曾官至宰相,而这也算是琅邪王氏最后的辉煌了。
双悦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5策略 DeepSeek母公司总监被查!套取上亿佣金
- 下一篇:没有了